您当前的位置 : 每日甘肃政务云  >  甘肃省直机关党建网  >  机关文苑

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 构建现代化产业新体系

签发时间:2025/11/03/ 16:11  来源:省科协

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 构建现代化产业新体系

省科协党组书记 第一副主席 包俊宗

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,“十五五”处于“承前启后的位置”,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“夯实基础、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”,是一段至关重要的“爬坡过坎”期。这一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,可以用一个清晰而有力的战略链条来概括:以“发展新质生产力”为核心任务,以“新一轮科技革命”为核心驱动力,以“深化产业变革”为实现路径,并以“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位一体”为战略基石。

  一、核心任务: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,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

  将“发展新质生产力”确立为“十五五”时期的核心任务,是党在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。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从要素驱动全面转向创新驱动,从追求“有没有”坚定迈向追求“好不好”。

 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。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,以劳动者、劳动资料、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,具有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质量特征。其“新”关键在于技术的颠覆性创新,其“质”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。

  确立这一核心任务,源于三大时代要求:

  首先,是破解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。随着传统人口红利减弱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,依赖大量资源投入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。同时,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“卡脖子”问题,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构成挑战。发展新质生产力,就是要通过创新为主导,为经济增长注入全新动能,在高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。

  其次,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需要。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竞赛与产业布局重构,任何一个国家在人工智能、生物科技、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的领先,都可能重塑全球力量格局。发展新质生产力,就是要在这场关乎国运的竞争中,抢占先机、赢得主动,塑造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新优势。

  最后,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。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、先进生产力,它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,推动经济结构向更加绿色、智能、高效的方向演进,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集中体现。

  因此,“十五五”时期的一切工作,都将围绕“发展新质生产力”这个总纲来展开、来衡量,它是引领中国穿越复杂局面、迈向现代化目标的旗帜。

  二、核心驱动力: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,点燃创新发展新引擎

  如果说新质生产力是我们想要建造的宏伟殿堂,那么新一轮科技革命就是为我们提供新型工具与材料的“超级工具箱”。它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与核心驱动力。

  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出群体迸发、深度融合、迭代加速的鲜明特征。 人工智能正从辅助工具演变为驱动各行各业变革的基础性技术;生物制造向着可编程、可定制的“造物时代”迈进;新能源技术推动能源体系向清洁、低碳、高效转型;量子科技、空天科技、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不断拓展人类认知和实践的边界。这些技术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相互促进、交叉融合,催生出前所未有的新产品、新模式和新业态。

  在“十五五”时期,对科技革命的强调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,重点在于实现“三个突破”:

  一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突破。将更加强调科技自立自强,集中优势资源,在高端芯片、基础软件、高端装备等受制于人的领域全力攻坚,确保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。

  二是在前沿颠覆性技术上实现引领突破。鼓励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相结合,在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未来网络等有望产生颠覆性影响的领域大胆布局,力争从“跟跑”“并跑”转向“领跑”,成为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。

  三是在科技创新体系上实现效能突破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优化配置创新资源,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,解决创新中的“孤岛”现象,提升科技投入的整体产出效率。

  唯有紧紧抓住科技革命这个“牛鼻子”,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、强大的核心驱动力。

  三、实现路径:深化产业变革,架设科技到生产力的核心桥梁

  先进的科学技术本身并非直接的生产力,它必须通过与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,才能从“实验室的样品”转化为“市场的商品”,最终成为“国家的实”。因此,“产业变革”是连接“科技革命”与“新质生产力”不可或缺的核心路径与主战场。

  “十五五”时期的产业变革,将是一场系统性、深层次的转型升级,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:

  其一,战略性新兴产业的“集群化”发展。不再满足于单个企业或单一技术的突破,而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技术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,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。通过优化产业生态,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,形成“东方不亮西方亮”的群体竞争优势。

  其二,传统优势产业的“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”升级。中国的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,这是我们的家底和根基。产业变革不是抛弃传统产业,而是用新技术对其进行全方位、全角度、全链条的改造。例如,通过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,实现生产线的智能化调度和 predictive maintenance(预测性维护);通过绿色工艺和循环经济模式,降低能耗物耗,将传统产业打造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其三,未来产业的“前瞻化”布局。瞄准类脑智能、未来网络、深海空天开发、氢能与储能等代表未来方向的产业,进行早期投入和孵化。通过设立未来产业先导区、鼓励天使投资和风险资本进入等方式,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“独角兽”企业,为中长期的发展储备新动能。

  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,本质上是将核心驱动力(科技革命)有效传导并物化为核心任务(新质生产力)的过程,是决定战略成败的关键一环。

  四、战略基石:夯实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位一体,筑牢强国根基

  一切宏伟的蓝图,最终都需要坚实的地基来支撑。“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”三位一体的强国战略,正是支撑整个战略链条的基石。它确保了驱动力的可持续性、路径的畅通性和任务的可行性。

  这三者构成一个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,形成一个“教育培养人才,人才驱动科技,科技创造生产力,生产力反哺教育”的良性循环。

  在教育强国层面,重点是“变革”。“十五五”时期的教育,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,必须率先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。它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,转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、批判性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。学科设置要更加交叉融合,主动对接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,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发展的卓越工程师、大国工匠和拔尖创新人才。

  在科技强国层面,重点是“突围”。核心是构建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。一方面,要强化战略导向,优化资源配置,让国家实验室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、科技领军企业这些“国家队”更好发挥核心作用。另一方面,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破除“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”的桎梏,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,营造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生态。

  在人才强国层面,重点是“集聚”与“激活”。要实施更加开放、有效的人才政策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。既要着力培养、引进和用好战略科学家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,也要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。关键是建立以创新价值、能力、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,让一切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,聪明才智充分涌流。

  结语:“十五五”时期的壮丽征程已经铺展在眼前。“核心任务—核心驱动力—实现路径—战略基石”这一清晰的逻辑链条,不仅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施工图,更彰显了在复杂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、把握历史主动的中国智慧。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,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都将影响整体效能。唯有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,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,并用一流的教育和人才体系为之提供不竭动力,中国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。

责任编辑:杨宏红
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 | 联系我们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中共甘肃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
版权所有:中共甘肃省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网站制作:甘肃新媒体集团每日甘肃网
中文域名:甘肃机关党建网 备案编号:陇ICP备2022001803 投稿邮箱: gsjgdjwtg@163.com